走入山徑

人在探索山的不同面向時,走的越多越久,也像是在面對自己的每個不同面相。前幾日收到今年腳丫初階的課程心得,這次比較晚收到,還以為是不是課上得太爛讓這次學員都沒有FU,所以沒人想回饋,所以突然收到意外的很驚喜,不少人寫得很認真有自己的思考在裡面。

大概是在幾年前接下腳丫初階、中階原本都稱作「登山倫理」的課程,排序是在訓練課程的最後一堂室內課,講到現在似乎也慢慢長成屬於自己的模樣,每次些微的調整反應也還不錯,規劃讓學員分享的Part也變成不少人喜歡跟感動的部分,原本是之前龍頭建議偶而跟學員互動,以免整堂自己講完很容易燒聲,既而發想出這樣的方式,我也從每個人的不同經驗跟感受獲得許多,有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概念。

心得是很重要的課程反饋,因為可以知道哪些部分讓人有共鳴、什麼會觸發思考、哪些內容可以調整的更好,每次課後都很喜歡看大家的心得,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初心。與其說是授課不如說是希望能觸發更多的討論與思考,不是設立一堆規則無腦遵守就好,而是經過思考後的行動,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

課程簡報裡引述勝文講座分享時的一段話「意識到他者的存在 > 改變自己的思考與行為。能做什麼?能不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做之後可能會有什麼影響?」這樣很多事情就會改變,不只是對環境,對夥伴對自己甚至整個社會氛圍也許都會有所改變。

最近學員分享時,我會一邊引導詢問跟對話,有時帶入課程內容或是個人經驗,這樣好像更容易增加議題的印象深刻,也能跟每位學員對話到那感覺還不錯,雖然今年學員們太熱情分享不小心時間拉長了點。大家感性寫完心得後,平常可能還是很做自己,但希望他們不時能回想或是看看自己在某個時刻寫下的那些文字,想想某些時刻的那個自己。

之前覺得這堂課以CP值對學員來說,可能是最無法學到看得到技能的課程,但爬山越久,越來越能理解龍頭當時為何在這麼多需要學習的登山技能中,硬是要安排一堂這樣軟性課程在裡頭,其實是真正有必要原因的,人在探索山的不同面向時,走的越多越久,也像是在面對自己的每個不同面相。



照片是在中級山踏查時原以為只是一個看天池,到達時卻發現居然是座小型的堰塞湖,旁邊大小石堆疊成的溪流小瀑,清澈透明的水質以及湖邊豐富純淨的生態,真的非常美麗,這裡不在傳統路徑上也沒有路條引導,很希望這裡不要被太多人知道,能永遠保持這樣的清靜與美麗。

*豉蟲,豉甲科,從侏羅紀到現代,棲息於乾淨水塘或湖泊、淨水域、等等水生生物棲息地,肉食性會捕捉小型水生昆蟲、動物特化的身體結構能夠在水面上巡弋,豉甲科昆蟲擁有一種非常特別的複眼,共有兩對分成上下兩部,一對是在頭部偏上方的位置,可以用來探查水面上方的情況,另一對偏頭部下方一點,可以探查水面下方。

#走入山徑
#小腳丫
#初階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