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加跨年小隊


預計是2020的中秋節行程,工作忙碌,只得跟夥伴們改期相約在年底的聖誕接跨年出發,也因此好運的接收到另一位朋友近期走過的完整資訊,以至於這趟行程本來的未知路段,增添了幾分信心與肯定。

行程路線|
東進霧鹿林道-大崙溪-伊加之蕃 Inhanupan -馬番粕山-上馬谷-中馬谷-下馬谷-呂禮山北峰-賽車跑道-呂禮山中峰-呂禮山-卑南東稜叉路-人間天堂-卑南主山-石山林道-石山-特生中心 >西出藤枝


原本規劃從小關山林道進,走中央山脈下切至伊加之蕃,後來因為颱風外圍環流導致林道崩塌毀損嚴重,因而開始研究從霧鹿林道進入,後來即使小關山林道已經修復部分路段,我還是決定選擇從霧鹿林道進入,私心覺得這樣應該比較有意義吧,走完後更加覺得值得。

【關於伊加之蕃】

≈ 伊加之蕃為大關山事件重要人物拉瑪達星星 lamata sinsin 所居之處,位於大崙溪上游,距坑頭駐在所四里半之深山,深藏於中央山脈卑南主山之北,馬西巴秀山向東延伸分稜的尾根,四周環繞千山萬谷,無論從高雄卑南北鞍,台東內本鹿或新武路方面進入,均須三天以上時間,於昭和八年被日警燒毀成廢墟,lamata sinsin足跡曾遍佈臺東內本鹿、高雄馬里山甚至遠至花蓮拉庫拉庫流域等。

通往此蕃路有:從高雄州寶來溪頭社、內本鹿之「壽」以及坑頭等三方面之路徑,但三路徑皆斷崖絕壁,羊腸峻險之難路,尤其是由坑頭進入之路距離上雖然最短,但也最為危險。盤踞在此天險之地知拉馬達星星 lamata sinsin 曾誇語:「伊加之蕃絕不允許日警踏入一步,若有踏入者絕不讓其生還。」

___

△ D1 

一早由下馬部落的 tama bukun載我們前往霧鹿林道行車終點處,路上簡單的跟tama bukun閒聊,聊到他在延平mamahav的過往,林道半路tama bukun從車窗外採了haimus 山胡椒(泰雅稱馬告)給我們品嚐,整個香氣在口中爆開,後來沿路想在路上採集搭配煎香腸,卻未能如願,入山之際邀請tama bukun為我們做簡單的入山儀式,向山神、祖靈們簡單的祭告,祈求這次行程一路順利平安。

霧鹿林道路況不錯,雖然前三日天氣霧雨寒冷,但還好在行進間雨勢都不大,螞蝗或其他蚊蟲偏少,感覺也不像延平或光復林道那麼潮濕,沿途欣賞松蘿、滿山楓紅與品嚐山蘋果(即使變紅還是很澀),林道上水源充足,夜間的大雨聲讓人心情稍嫌煩躁(耳塞真的是上山必備),只希望隔天行進間時雨勢不要那麼大。

路上看到不少山蘋果,即使變紅還是一樣很澀
霧鹿林道上滿滿的松蘿與楓紅
\

△ D2 

林道往屯谷嶺方向時,支線開始多了起來,找到正確的鞍部往大崙溪的下切路徑後,似乎才正式開始這趟行程的序曲,下切到大崙溪路徑是段很有趣的地形體驗,我跟龍頭一直很好奇究竟這條路線是怎麼如此順利地下到溪邊呢?(因為這一日由我跟龍頭搭配嚮導)是不是曾是獵人使用過的路徑,從腰繞、沿南稜、魯地圖上看起來是溪溝,龍頭在行前功課時在電子通用地圖上看出是由一條小稜線順利下到優美的小溪旁,接著翻上2533西北峰鞍部後繼續下切,某高度後突然轉向避開所有崩塌、斷頭稜後順利到達大崙溪。

*回家重新做功課後,發現在《玉山國家公園關山越嶺古道調查研究告》時,發現原來真的是早期獵人所使用的獵路,只是他們並沒有過2533西北峰鞍部,而是腰繞經過舊獵寮後,最後也許跟我們下溪的乾溪溝路徑相近。
第二日就有夥伴得到山神送的禮物
到達一條非常優美的小溪
安全順利下到大崙溪,旁邊的天蠍瀑布


_____________ 

《玉山國家公園關山越嶺古道調查研究告》林古松前輩紀錄:78年1/11~14日
成員:林古松、戴曼程、楊南郡
嚮導:邱順孝、余無君(馬加里宛)、余慶中(大崙溪上游為其祖傳獵區)、余福生(霧鹿)

- 屯古嶺東鞍,鞍部南面成絕崖,稜旁5公尺後向西南循松林下茅草落葉徑,漸漸下降。2600m
- 越南北向分稜,稍降涉過一小溪又開始上升2430m
- 沒有越過2533的西北鞍部,到2450腰繞下降到2190的西哥姆營地紮營
- 營地後由南轉向西南而行,越乾溪後漸漸下降,改偏南南溪,不時有肉桂與巨檜出現。2190m
- 於雜木林緩坡間小憩,向南南東下,五分後聞見大溪水流聲,向南穿越高大茅草瀉降,近溪時改行於石塊狹溝。

*在研究報告裡看到很多次的勘查,幾乎都能看見戴曼程前輩的名字,聽到越多前輩的踏查故事,走在相同路徑上時越覺得感動。

_____________

\

△ D3

研究先前紀錄,出發前就計畫不腰繞沿溪行,想要上切到高點在沿稜下切到伊加之蕃(Inhanupan),兩個月前友人先行順利完成,順利避開芒草牆、斷頭稜與崩塌。我們先遇到一頭正在休息倉皇跑走的公水鹿後,隨即遇到此行的第一間家屋(沒有進入家屋,只在庭院平台駐足),簡單的使用酒與山豬肉做簡單的祭告後繼續往上爬,沿路開始遇到許多檜木等大樹,地上很多像王蟲的果實(後來查原來是黃杉的果實),之後雖然還是有芒草但不至於成牆難走,一路順利下切到伊加之蕃遺址處,經過多年遺跡越來越不清楚,一度懷疑是否已經到達,但四處只有這小凹平台似乎最適合,後來順利尋找到三石灶旁邊有一石箱(不知用處),三石灶的位置卻非常奇怪,不在疊石牆內,獨自在一顆大樹下,這跟我對於家屋粗淺的認知不太ㄧ樣。

接著前往匯流口但一路下過頭,於是折返沿著腰繞路線經過森林大平台後開始過溪,溪水量不小而且非常冰冷(大崙溪我還可以穿雨鞋過,水量只有稍微快到膝蓋,但伊加之蕃溪水大很多,已經快到大腿的高度了),走到一半雙腳被冰水凍到僵掉,整個人開始傻傻定住還好有夥伴協助將我帶上岸,這樣的溪水量在夏季也許更加驚人吧?接著在尾稜森林處尋找到平緩避風的扎營處(後來查看附近也是2020學生隊伍紮營處),還好找到這個扎營點,因為在隔日我們順著較為平緩的東北稜尾順利的爬上馬番粕與周溪山的叉路口,避開較為陡峭的路線。

要到伊加之蕃的稜線路,有許多美麗的大樹
終於到達伊加之蕃
到匯流口過溪尋找一萬分營地,伊加之蕃溪水真是冰冷到不行!

——《高砂族調查書》在坑頭社(Kautu)描述附近距離18公里伊加之蕃(Ikanoban)處有3戶。不知道我們遇到的第一間家屋是否也包含在內?

—— 拉馬達星星(lamata sinsin)為下馬谷社人 Ibahu,難怪tama bukun在說lamata singsing故事時,會說“我們”lamata singsing。

—— 看過往紀錄時,才知道為何多數紀錄都選擇沿溪谷腰繞至伊加之蕃,原來是在《玉山國家公園關山越嶺古道調查研究告 》林古松前輩的探查紀錄中,當初是由原住民獵人帶領的路徑,經過余家舊獵寮、芽揚營地、衣庫庫奴魯獵寮(余家說曾祖父曾退到此地與拉瑪達星星爭奪地盤,獵寮為余慶中家三代相傳之獵寮,附近為其獵區)、懸崖山洞(據說為拉瑪達星星儲備糧食之處)之後便到達拉瑪達故居(當時紀錄描述還有看到階層屋跡,段階緣有0.2~0.3公尺疊石,址寬約8x6公尺,朝向東東北,側後方有高0.25公尺緣石並排豎立,中間有三石灶及有燒痕木柱兩支。...此位置距離衣庫庫奴魯獵寮僅300,因茅草成牆無法突破,竟迂迴費四小時才到達。)


\

△ D4

今日前段原本也是比較稍微擔心的路段之一,看過往紀錄不是路徑陡峭就是遇到大岩壁,還好昨日紮營處使我們順順地走在相較之下比較不陡峭的稜線上,部分地質較為脆弱,龍頭還是在前方架了扁帶讓後面的夥伴更加安全通過,一路上非常多長葉木薑子與長滿深藍色果實的植物, 終於上到馬番粕與周溪山的叉路口(周溪山三面由大崙溪、相原溪峽谷所包圍,所以命名為「周溪」),在稜線上的開闊處,我們看到右手邊對面山頭昨日下到伊加之蕃的稜線,也看到左手邊的伊加之蕃溪發源竟然如此的高,果然是從中央山脈而來,雲霧開始散開陽光與藍天開始一路相伴,南一段稜線上的山頭也逐漸清晰。
左手邊的伊加之蕃溪發源中央山脈,南一段稜線上的山頭逐漸清晰,右邊的稜線是昨日我們下到伊加之蕃所走的稜線。
天氣開始變好,也終於上到稜線,大家心情也很好。

到達馬番粕山後,最期待的就是能看到馬番粕三谷(上馬谷、中馬谷與下馬谷),在【1998崔祖錫相原─馬番粕─伊加之蕃橫斷】紀錄裡曾這樣形容:「“下馬谷”,在鞍部附近,東側一片一落千丈的斷崖,遙望對岸的尖石山,氣象萬千。中間的“中馬谷”,碎石錯落,谷地呈完美的橢圓形,最平坦也最幽美。“上馬谷”最大,由兩個谷地接連而成,地勢詭異。靜靜的走在這三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幽谷,霎時感到已和天地融合為一體了。」

馬番粕三谷 - 中馬谷,滿滿的森林綠地

因為我們是反方向從伊加之蕃往南走,在馬番粕稜線的樹林旁下至“上馬谷”,一到谷地大夥驚嘆萬分,真的是非常非常大的長型谷地,人類的身影在其中顯得是如此渺小,不像是在臺灣山林間能常看見的景色,真的好美,前往“中馬谷”時先經過一整片小谷地,旁邊松林成群,光影錯落在下方的草坡上非常優美,中間經過一片非常開闊的平緩地,左方像是看天池,但感覺似乎不常有水,此時谷地被一條小稜線一分為二,右邊是綠色隧道,左邊是開闊的上坡路徑,這兩條都會通到“下馬谷”。
一到上馬谷,大家驚呼也太美了!!
從中馬谷前往下馬谷
真的是綠色隧道

我偏愛陽光灑落在林間的景色(一方面也討厭上坡),於是跟兩位夥伴選擇走這邊,一出樹林很快就看到相對之下較小巧的“下馬谷”,偶而的碎石與草叢錯落其中,靠近水源處感覺草叢較多,紀錄上寫這邊的風勢較大,我們也不時感覺到風從南往北吹,待在有陽光的地方還能感覺到些許溫暖,這三個谷地真的非常幽靜與美麗,能夠來到此處親身感受到這樣的景色,真的非常感動與滿足。

原本預計紮營在“下馬谷”水源處附近,是一位夥伴找到下馬谷另一側較避風的小谷地讓大家紮營,晚上時真的非常寒冷,外帳的內外側已經覆蓋上一層硬霜,還好有溫暖的營火能讓大夥圍在一起吃飯,欣賞佈滿星星的夜空。查詢資料時有段描述此處為霜帶山谷,難怪早上起來時,整片霜白,即使在最冷的人間天堂營地,早上卻連點霜都沒有,這裡地形很特別,大小不一的谷地分佈,旁邊松林成群,大部分記錄多少都提到,不在這邊住一晚就太可惜了。

辛運的在天氣最好的時候來到,晚上雖然寒冷,但在溫暖的營火旁與夥伴圍著吃飯,抬頭看到的是由谷地所圈成的滿天星空,冬季大三角緩緩運轉,真的很美。

還好每天有溫暖的營火,要不然應該會冷到變傻
下馬谷旁紮營處,早晨滿地霜花
每天早上大家身體都很好,會四散去上廁所,這天因為四處都有人,佩珍只好等人回來再去尋覓好廁所XD

\

△ D5 

從下馬谷經過呂禮山接上卑南東稜,是一段很特別的稜線路段,先是幾個大小不一可愛的小谷地,有些地方類似百岳景色,因為中央山脈的南一段如影隨形的一直在我們的右手邊,偶而有幾株估死的白木、乾枯的蕨類、左側山腰的看天池(有一些水,但感覺很不穩定),看到早期紀錄裡崔祖錫曾描述:「一直逍遙上至呂禮山中峰(2874峰),見到了和呂禮北峰(2920峰)夾峙的溝谷狀怪異巨鞍。這附近還有不少類似這樣的老年期地形,加上草原遍布,地景更是一覽無遺。」溝谷狀怪異巨鞍不知道是否形容的就是賽車跑道呢?(但其實也沒很跑道),前往呂禮山基點峰時,居然已經能望見鹿野溪流域的巨大河床,雖然氣溫很低但因為天氣很好於是展望也非常的棒,在下呂禮山時突然天空ㄧ聲巨響,大家都整個呆住,有人以為是大石頭崩落、有人以為是要開戰了,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戰機在山裡飛行時的音爆,在海拔2700的高度,那音爆的震撼力,真的非常驚人!

呂禮山附近我們也有聽到流水聲,但因為還有路程要趕,所以就沒有下去取水,之後詢問龍頭,他預估經過呂禮山後的第一個鞍部下切50m就有機會取水,可以省去今日的背水負重,呂禮山到2700m的路段,看地圖不難,可能因為背水把好不容易前幾日減去的重量又補回來,走起來還蠻煩人的,是很多個小山頭聚集的地形,最後還要爬一段陡坡才能上到松針營地,有點厭世。

馬番粕山到呂禮山很多這種可愛綠意滿滿的小谷地
傳說中的賽車跑道,但感覺還好呀??
回頭看經過的山峰,看起來小巧可愛,但一直連續也是煩人

\

△ D6 

經過呂禮山後正式接到卑南東稜前往卑南主山,沿著稜線往人間天堂營地前進,這時往南可以眺望到遠處的北大武山、大母母山,往西北能望見關山、小關山,往北能看見中央山脈上的群峰。

天氣非常的好,高海拔與冬季的乾冷也讓空氣非常的輕透,不時出現的雲海與大草坡,景色真的非常壯麗,不知道為何總覺得這邊有種無法言喻的氣勢,雖然很冷有時風也無敵大,不時還要陡上,但在腰繞時看見左手邊的山谷裡,好多隻水鹿跟小小水鹿們邊奔跑邊逼逼叫,真的非常可愛!當下真心覺得此時此刻能來到這邊,很感動也很辛運。

在勝文的Blog裡看到他曾描述過卑南主山 Sakakivan(布農語),字源Sakakiv即「回頭看」之意,後綴-an而名詞化的Sakakivan,若以中文形容或許可稱「回望之地」。

這天住宿在還需要下200m有活水源的人間天堂營地,隔天還要背水爬回卑南主峰讓人有點厭世,但最讓人煎熬的是這邊真的非常的寒冷,雖然沒有下馬谷會結霜,凌晨應該有到零下-2以下,雖然星空依舊美麗,也還好沒下雨要不然真的會變冰棒。
前往卑南東峰前
有時會遇到這種綠意滿滿的區域,就覺得很美,比起稜線我更喜愛植披
終於快到卑南主峰腰繞路了,此時雲海已經在我們腳下,景色開始壯闊
稜線上又冷風又大!!
下到人間天堂營地前的可愛看天池
移動到溪水較上游處的紮營
快要天黑人間天堂營地前的景色
\

△ D7

一早背水回到卑南主峰,不得不說,卑南主峰的景色真的非常非常美麗,往南看到北大武山的兩側滿滿的雲海,中央山脈陷落區的大小鬼湖,在雲海中的山頭們像是一座座島嶼般,非常美麗清透,路上經過的看天池也都結冰或是有凍拔現象(龍頭教學),目標是石山林道的石山東南鞍三叉路營地,沿路遇到從小關山林道紮營,輕裝要去卑南主峰的登山客們,7天以來遇到的第一支隊伍,聽說小關山神池最近好像很紅?
昨天經過的可愛看天池,水面已經結冰
龍頭說這是凍拔現象
北大武山左右兩側滿滿的雲海,中間則是中央山脈陷落區(大小鬼湖),這邊景色超壯闊

\

△ D8

預計中午要到特生中心,於是摸了點早黑出發,一開始要先爬上石山,之後才會接石山林道,在攀爬石瀑時,看到光線照耀在遠方的稜線上,當下真的覺得非常非常美麗,終於到達只剩鋼骨支架的石山瞭望台,旁邊往上一小段路就是基點,但濃霧出現有點可惜沒有展望,但這是這趟行程最後的一個山頭了,接下來就一路下到特生中心,接駁出藤枝帶我們去盥洗後到達高鐵,回到台北。

往石山時,在石瀑看到遠方的美麗景色
要到石山山頂的石瀑區
只剩鋼骨支架的石山瞭望台
遠遠看很美的秀湖,但湖邊滿滿的帳篷跟音樂聲,提醒我們快要回到人間


感受
在山裡的時間感很不一樣,尤其長程,每天認真走路、好好吃飯、注意安全跟不要被冷死,到達營地時努力的趕快準備煮菜給大家吃,這次菜單重量控管的非常嚴格(每日每人300g以內,希望夥伴們應該沒有餓到),每天單純的維持生命基本需求,專心的做好一件事就好。

很感謝每一位夥伴的陪伴與互相支援,主動做好團隊的分工,需要支援時沒有多說一句話就有人協助,這是種難得的默契,才有這樣難得獨一無二的回憶。

其實上山從來不是一件舒服的事,但因為不舒服可以從中看到許多平常不易看到的面相,每位夥伴的個性、面對突發狀況時的態度,慢慢地磨合與了解,感受到哪些是可以一起共患難的朋友們,所以我很感謝每次跟我走這些路線不離不棄的夥伴們。

也許適時的讓自己不舒服也許是件重要的事,會知道很多事不是那麼理所當然,更加珍惜所擁有的,也會更加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與價值觀,這是上山對我的意義。

每天中午吃前一晚多煮的白飯,撒上香鬆外面包海苔,配上溫熱的東爵紅茶,超高級!


#再次感謝這次同行的夥伴們包含留守人安心雞
#感謝積極熱心分享所有詳細資訊給我的惠琳阿薇與其他人
#再不po爬山文大家以為我封山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