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爬山?



前陣子有朋友問我這個問題,今天也有朋友問,以前我也曾經努力尋找過答案,雖然目前還無法說出一套什麼,但好像有找到點什麼。


上週末在山裡很舒服自在,走的路徑不多人去,有些地方碎砂陡上、刺藤芒草依舊,我們在偏離主路徑後下切乾溪溝尋找龍頭在地圖上畫的第二個位置,當站在大石頭上看著前方崩落的斷頭稜,思考著路線討論著地形時,雲霧從山谷下緩緩升起,那感覺有點未知也帶著點興奮,景色好似也有點迷幻,不知道為何有種滿足感,心裡似乎說著“是山,回到我熟悉的山裡了呢。”雖然午後雷雨真的超級大,但雨後的山林真的非常美麗,那天一座山頭都沒有登頂,也沒走到第二圈的位置,但很奇怪,我覺得很滿足。


好像走在這樣的山裡才能聽見自己的聲音,沒有過多的人群與人為設施,不是放空走在別人開好的路徑上,而是需要推敲著山的個性形態,找出方法來跟它交流互動,沒有一定的規則,因為每座山都有自己的個性跟脾氣,甚至連氣味也都不太一樣,有些山真的味道特別的濃郁…


下山後,看到友人理博寫了一篇《山野考古進行曲:連結拉庫拉庫溪的過去與未來》的文章,是他今年參與的阿桑來嘎考古調查隊,文章中有一段話很有感覺。他說:「在我起心動念,想認識那些不為爬山而進入山裡的人之後,我發現學者佔了很大一部分,山林一如亙古的智慧寶庫,等待人們挖掘。」


“想認識那些不為爬山而進入山裡的人”。這1、2年也是我刻意嘗試做的,想透過他們的腦袋、眼睛跟身體的自然反應,去感受不一樣的山,改變自己已經僵化的爬山過程與同溫層的理所當然,因為我想讀懂山,想讀懂不同面向的山。

很久以前看過這麼一段話,似乎也蠻適用的,那段話說:「學習的重點並不是『要進入哪個學門』,而是『想走向哪個地方』。」如果轉換成爬山的話,對我來說也許可以這樣形容:爬山的重點並不是『要征服那座山頭、路線或是那種技能』,而是『走向心裡想去的那個地方』吧?」


🦊 延伸推薦文筆超好安心暖心的理博文章

好久不見的斷頭稜,哩厚!

森林系鬆餅

溪溝裡的蘑菇族人

居然是黃藤的果實,小時後那麼可愛,長大卻那麼派!

黃杞的種子,居然黃杞樹皮跟樹葉含有毒性

琉球帶馬陸


#應該還是沒說清楚我為啥喜歡爬山
#能看完的朋友也是有義氣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