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食 - 耆老的飲食記憶


去年有機會參加內本鹿工作室的課程,學習網袋、弓織還有參與美奈田之行,今年終於等到適合自己的課程,報名後獲得入選後再度回到久違的鹿野。永康小屋依然感覺溫暖簡單又舒服,新增的書櫃與環繞小屋周圍的鳳梨田、小菜園,一早採收的甜玉米跟醜豆是這次上山要用的食材,前庭已經結實纍纍還沒變紅的是荔枝樹,樹下已經被tama dahu整理成一個適合烤火聊天的小空間,荔枝樹旁是橄欖樹,聽說過年時會結滿果實,記得曾經吃過醃漬的橄欖,非常美味。

傍晚是青蛙聲伴眠,早晨小鳥嘰嘰咂咂是一天熟悉的開始,散步到部落的早餐車,依舊是年輕的老闆跟老闆娘忙碌著,覺得熟悉又安心。在桃源國小等待學員到齊之際,熱愛蕗蕎的夥伴預定了一大籃,我也趁空入手兩把加一袋地瓜,部落的菜攤永遠是個小宇宙,每次看到都會錢包噴發只想通通都買回家。學員們到齊後,小貨卡塞進滿滿的背包、裝備與我們,穿越部落前往這次課程的目的地,小卡車停在產業道路轉彎處空地,大夥散步進入前往久聞的內本鹿警備道。

小屋旁的玉米田,早上摘晚上吃,豐盛產物是大自然給的禮物

悠閒慢慢的走,能觀察發現很多美麗的小事物

遇到第二戶家屋,tama dahu大致說明一下家屋結構跟環境,這個平台前方的景很開闊,下方是已經崩塌的林道。

經過小溪溝,溪邊的螃蟹也出來納涼了


天氣晴朗山裡的陽光有點炙熱,產業道路行車終點處,大夥在第一戶家屋處停下,進入前由霍松安家族的長輩tama kin開始,依序輪流做入山儀式,代表敬天、敬地、敬人/靈,自我介紹後並說明來意,期望入山時能順利平安。tama dahu看著沒有喝完的小米酒說道:「這要喝完才能進去喔!」於是大夥圍成一圈,對大家自我介紹輪杯將小米酒喝完後,便步行進入曾經是日治時期內本鹿警備道上的清水駐在所,目前作為「Mamahav 山胡椒學習基地」之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mahav 山胡椒學習基地,原為內本鹿古道東段的 mamahav 舊聚落,也是內本鹿事件歷史現場,後來作為台東林務局蘇鐵保護區的工寮,Mamahav 意為山胡椒之地,去年底東林區管理處與內本鹿人文工作室,共同簽訂蘇鐵工寮合作案,認養這個區域的維護,朝向在地的自然教育中心來發展。




|Minbunun 2.0 共有四次課程
  • 山之食 - 耆老的飲食記憶
  • 山之森 - 植物的靈性觀點
  • 山之獵 - 山林工作者,林班故事分享
  • 山之人 - 回家行動的分享
課程小助手-理博說道:「每次的主題其實只是主軸,因為走進山裡,不管是食材、植物、人文歷史等都是息息相關,怎麼可能只瞭解單個主題呢?」在每次的課程裡,各個主題會不時出現相互堆疊形塑,將由每位學員編織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記憶之網。

到達Mamahav 山胡椒學習基地,四次課程都會在這邊上課。

終於親眼看到設計的小招牌了。

大白手寫手繪,是布農語的學習版~

到達基地時也差不多中午了,直接吃已經做好的阿拜跟芭蕉(有小米跟芋頭口味)

分成兩組,一開始先把帳搭好,一旁的tama kin二話不說立即幫忙想生火(謎之音~tama kin還沒有要生火呀~)

曬乾的小米,有著美麗的金黃色

這次課程的主題是「山之食」,對布農族來說傳統的主食是小米 maduh,但是小米一年只有一穫,其他日子該怎麼辦呢?於是芋頭、玉米跟蕃薯就會輪流登場作為主要的營養來源。這次課程,我們製作食用的便是玉米飯,使用的玉米必須要等到乾硬之後再採收,不是平常吃的水果玉米那種類,之後掛在屋簷下風乾,去除水分保存得可以更久,記得曾在尼泊爾山區常常看到掛在屋簷下的玉米串,想必應該是類似用途。風乾後的玉米粒,食用時需使用杵臼搗去玉米的外殼,搗過後接著用竹篩盤,利用風向控制甩盤的角度將較輕的外殼篩去,留下可食用的部分,再區分成玉米角跟玉米粉,兩者皆各有不同的食用烹煮方式。

tama dahu示範臼搗的時候,臼音沈穩節奏一致,執杵人當下的心性一覽無遺,初次嘗試的學員們,節奏混亂臼音急躁浮動,手跟腳的位置、角度、施力點與每次放入的份量(一次太多又施力過度時,玉米會逃跑光光喔。),適時地加入一點點水分產生些微黏性,每個動作都是經驗與學問tama kin也示範起拋甩外殼使用篩盤的方式,聽說用杵臼搗去外殼是男人的工作, 使用篩盤拋甩外殼則是女人的工作,分工合作能更快的把工作完成,tama kin雖然是男人,但是他使用篩盤拋甩外殼時的姿勢也非常優雅熟練。
我們搗了整個下午還完成不到一半,除了擔心當天晚餐還沒下落之外,一旁的tama kin都有點緊張起來,不時的指導、親自下海協助,我在手執木杵的當下,都可以感受到背後tama kin目光如炬的眼神(偷偷擋住時,可愛的tama kin還會探出頭檢查我們有沒有做對,非常可愛認真呀)。臼搗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搗完後隔幾天前手臂還真是有點痠痛,也更能感受到以前部落的人們,如何辛苦的取得栽種食材,料理時的前置工作與後期處理都非常的不容易,所以每餐都是那麼的珍貴不敢輕易浪費。

看看tama dahu 100分的姿勢,其實很難學呀!!搗完後要合力倒出來篩選成玉米角跟玉米粉,之後再將玉米角上的外殼篩去。

使用青剛櫟木頭所製作的臼座,木杵是使用黑皮樹?還是九芎?忘記了...

看起來不難,其實很費工費時又費力,準備一餐是那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從乾玉米粒變成玉米角跟玉米粉

大家分工合作,午後陽光照射下專心的身影總是特別美

接著就是手作時間,tama dahu教大家削出屬於自己的木片匙,晚上吃飯時要用,我跟幾位學員則還是停留在搗玉米的咚咚時光,背後不時傳來tama kin的關切眼神,不久tama dahu來換班,我就去削木片匙,吃的、用的都是自己手作完成。雖然午後的山區有點悶熱,但是專心的搗玉米、木片匙,有種時光停止的感覺,專心好好的做一件事,那種感覺在現代的都市很難感受的到,大多時候很容易被各種事情、資訊所干擾,一件事情的專注度,有時反而變成不容易的事,彌足珍貴。
搗玉米的阿比時光,感謝同學的影像紀錄,從別人的角度看自己蠻有趣的。photo by 陳瑋晟

午後悄悄流逝的時光 / 晚上點著頭燈努力拌煮玉米飯的tama dahu(上方是惠琳特別帶來煙燻的自製藤籃)

飽足的一餐,塞滿滿腰鍋的蓋子。

大夥入山前,已經先用乾玉米粒抽籤分成兩個隊伍,將各自協力分工合作的搭帳、使用營火來烹煮晚餐等等,晚上兩組學員共享烹煮的食物,tama dahu說玉米飯他自己其實也還沒有吃過,這次特別選擇使用嘗試,希望也能試試看長輩常常提起的飲食記憶,於是邀請tama kin一起來分享關於飲食、人生與部落的經驗與記憶。

都市多為精緻或是處理加工過後的食材,被餵養久了口味與腸胃也容易養成習慣,因此對於沒有精緻化的食物,初期都會較不適應,其實這些都是最天然的膳食纖維,有著南瓜、玉米角、蝸牛(就是下雨天會在外面爬那種大蝸牛,是認真的!我有舉手特別在問一次)一起攪拌烹煮的玉米飯、有著廚師經歷學員所指導醃肉醬料好好吃的烤豬肉、涼拌或是熱炒的過貓、醜豆、玉米排骨湯與新鮮的蕗蕎。吃完飯後的時光,當然就是一邊聽部落長輩tama kin的故事,一邊輪杯小米酒啃瓜子曬月光的夜晚。



|部落長輩 tama kin

記得tama kin是民國三十幾年出生的,曾經到過城市工作,之後回到部落又到林班工作等經歷,初次見面感覺外型有種粗獷威嚴的感覺,但是開口說話後,反而覺得是位優雅有禮的長輩,tama kin稱呼人是叫做先生、女士,動作與口語總是帶著淡淡的優雅,國語也非常標準,感覺應該是受過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記得以前看過資料提到當時在校教學的老師很多是外省人。將近70歲的他,不管是臼搗時力量的展現、篩玉米外殼時的細膩溫柔、拔除山棕葉子的迅速俐落、早餐就開始敬大家小米酒的豪邁,容許阿比可能有點冒犯的稱讚,真的是一位非常可愛的長輩呀。有幾張學員紀錄拍攝的tama kin,拍得非常非常棒很想分享,希望tama kin不要介意。
篩玉米外殼時細膩溫柔的tama kin,tama kin說這通常是部落婦女負責這個工作。 photo by 陳瑋晟
介紹起各種植物的tama kin,把“春不老”說成“長不老”,是不是很可愛!! photo by 陳瑋晟

夜晚分享著自己人生跟經驗的tama kin ,神韻拍得實在極好。photo by 陳瑋晟
睡覺前詢問曼儀要幾點起床,曼儀說不用特別設幾點,因為很早就會開始有很多鳥叫,大家就會自然醒來,果然第二天早上不到6點就這樣醒來了,起來第一件事當然是生火開始煮飯摟,因為昨晚的湯我不小心放太多鹽,為了biung大哥健康飲食著想,決定由其他人放鹽,以防我再度失手XD。早上的餐桌出現了現煮的炒蛋、高麗菜,昨晚沒吃完的玉米飯煮成粥,加菜的有天上掉下來的飛鼠、從溪邊散步過來的螃蟹,天然豐盛,大自然總會時不時給你驚喜應該就是這種感覺吧。

桌上豐富的食物,跟在城市常吃的早餐習慣很不相同
tama kin 早餐時默默地突然輪杯起來,說一杯小米酒配一隻蟹,我獲得唯一一隻蝦蝦(中間那隻深灰色的有看到嗎?)
在路上發現有個小傢伙,歪頭困惑的樣子好可愛,原來叫做-瘤喉蝗
上午的課程就從認識植物開始,從學習基地的周遭開始認起,青剛櫟質地堅硬,彈性佳很適合做陷阱、
九芎樹幹中心容易腐朽鏤空,飛鼠、蜜蜂希歡拿來當成家。楠木(肖楠),這三種都很易燃。黑皮樹(山毛柿)質地較軟很容易削成湯匙,白雞油(光蠟樹)/紅雞油(榔榆),基地附近還有龍眼樹、日治時期就種下的柚子樹等等,然後還有常見的山茼蒿、咸豐草、水藤(切水藤方法要對,水才會出來)、車前草、蜘蛛抱蛋、假酸漿、無患子(布農語好像叫-拉虎拉虎)春不老、咬人貓、咬人狗、刺茄、山毛柿、四葉草等等。

學習基地旁邊有一顆無患子樹,雖然不是季節,但還是可以撿到幾顆果實,拿去洗手搓揉真的有點滑滑跟些微泡沫,微微的香氣。
大家跟在tama kin身後,學習著山林的知識。
tama kin在觀察植物中 / 基地旁的紅藜
附近的小溪流也是螃蟹的家,還聽見“啾”聲不斷的斯文豪氏赤蛙
在認識植物時,看到tama dahu拖著一些植物回到學習基地,回來一看原來是山棕,接下來的課程要開始手作山棕掃把了!把還沒展開的山棕在地上甩一甩,然後葉片一一撕下去除翅膀,攤在陽光下曝曬,再來是製作木柄,削完後曬乾等待下次上課時再來完成。

認識不同植物的葉子
tama dahu示範拔除葉子跟去除翅膀的方式
大家席地而坐,開始製作屬於自己的掃把

雖然年歲已高,但工作時非常俐落認真的tama kin photo by 陳瑋晟

分成不同尺寸的山棕葉子,在乾燥炙熱的山谷曬乾去除水分

午餐後有大約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因為聽聞距離這邊大約來回一小時的路程有個瀑布,一些學員就想去走走,尤其是部落的兩位少女非常想去,因此吃完飯後部分學員就一起散步過去,我跟惠琳後跟隨小幫手理博,也才知道原來在路上的旁邊有一處非常大跟整齊的家屋,主人還曾經在清水駐在所工作過,到某路段時發現古道分成上下兩線,從哪一條大凸稜上切可以到達延平林道上,而瀑布後的古道都已經崩塌光了,古道上的故事感覺好像越來越多,越來越想去挖掘。 快到瀑布的路上,就聽到少女玩水非常開心的聲音,瀑布雖然不大但是小巧優雅,在這炎熱的夏天實在很想跳下去,但覺得要弄乾實在麻煩,只後等待下次上課在來訪,雖然待的時間不久,但在溪谷開心玩耍大家的笑容都非常可愛,然後大家又快速趕路回到Mamahav 學習基地,圍聚在一起聊聊這次課程的感想,收拾好背包踏上回家的旅程,好像沒做什麼,卻又好像做了很多的週末。

位在原本古道上線位置的疊石家屋

小巧清秀的瀑布,切割岩石形成美麗的天然水道

在炎熱的午後,學員幾乎都抵擋不了清澈冰涼的溪水

像是大姊姊在一旁守護一旁微笑看大家開心玩水

學員們坐在一起聊天的時光,感覺很棒。 photo by 陳瑋晟

很喜歡在回程的火車上看著兩側的山脈與稻田,不停變換雲霧與的光線由白至暖橘到夜幕,然後就回到了家。

也許這就是種自然而然的生活吧,在城市裡總是被時間所追趕,凡事講求效率,完成事情才算有效利用時間,總是擔心這個還沒做那個還沒完成,因此這樣悠閒聆聽自然與自己的時間,越來越不容易,忘記時間專注當下,不刻意期待結果,也許才是一件幸福自在的生活。
minbunun / 成為人的路上。 內本鹿 PASNANAV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意見